2020年,95后对房子的态度,真就无所谓了?!
未来的房产
会不会成为专属“老年人”的保健品?
文 | 杨六娃
我有一个微信社群,里面都是上海金融圈子的年轻白领们,本来是90后居多,最近两年,活跃的那一批基本都是些95后了。
每个周末,群主基本都会组织一个线下分享会,找来不同行业领域的主讲人,分享一些职业技巧或者行业经验之类。
有天群主找到我,说,“六娃啊,你和大家分享下你做房产自媒体的经验呗?或者分析一下未来中国楼市的行情也行啊。”
我一边客套,一边在心里想:“哟嚯!可算轮到我了么!”
大手一挥,准备了一个特别标题党的标题——《中国房地产的未来!年轻人还买得起房吗?》
扔进群里让大家报名,结果却像一根针,掉进了大海里。
一丁点反应都没有。
好半天一个群友嘟囔一句,“切,丧到家了,能不能换一个啊?”
换一个...换...一个...
这一瞬间,除了溢出手机的一种尴尬,我还在心里感到震惊,聊房这件事在95后面前,居然变得嗤之以鼻了?
在2016年之前,类似这种标题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点开来看,拿出来做一个线下分享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。可没想到短短三年过去,好像,95后已经不在乎这些东西了。就算有的靠家里买了房——
也会觉得房子对自己来说只是一种负担,生活一旦没了激情,就像条咸鱼一样。总之,房子对于95后来说不仅已经变得没那么必要。甚至对他们来说,房子是一个很煞风景的东西。
当然,很多人会有疑问,明明之前看到有人说现在95后的购房意愿很强烈啊?的确,2019年,一些热门城市的95后买家占到了四成。
好像95后不仅爱买房,而且还很有能力买房。但看另外一组数据——一线城市95后超四成全款买房。
就在大多数85、90后还在为首套房的首付而奋斗时,这样一组数据多少有点吊诡。原因是大家忽略了这一代人的父母,70年代的人离退休尚早,正值壮年,且多数只有一个孩子。而且,他们更愿意买房作为投资,但基本都有房产的他们,出于限购的考虑,使用自己孩子的购房名额自然是一个最优选,而且也能为自己的孩子提前铺好一条道路。
所以,这拨的看似强势的95后购房意愿,却并不是95后本身的意愿。
95后这批买家的背后,其实是他们的70后父母。
那95后自己真正的意愿是什么呢?
去年我看一部日本电影,名叫《不求上进的玉子》。女主角玉子完成了在东京的大学学业后,没有去找工作,而是回到家乡小镇,成了一名百无聊赖的“废柴少女”,每天的日常就是看漫画、看剧、打游戏。
这电影真的巨无聊,70分钟起码有30分钟在吃饭,一个吹头发的长镜头能持续几十秒。但仔细想想,这不正是目前年轻人周末在家的状态么?
没有目的,百无聊赖,也不会凡事都追求有意义,宁愿在家当个废柴。
这样的年轻人组成了低欲望社会。日本在经历黄金时代后,大前研一推出了《低欲望社会》这本书。
所谓低欲望社会他这样解释到:
无论物价如何降低,消费无法得到刺激;
经济没有明显增长
,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,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;
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,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;
“宅”文化盛行,一日三餐因陋就简。
日本的95一代不愿再为高房价和债务买单,丧失了物欲、成功欲,他们远离名牌、远离豪车,远离结婚和生子。不过他们也不哭不闹不上吊,也不会在网络上当个抱怨社会的键盘侠。他们更愿意孤独地老去,佛系面对人生,对各种欲望以呵呵置之。
他们的人生信条是——退一步海阔天空。
多退一步,当然也可以。
大前研一说,在日本,年轻人不买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他们不愿意像上一辈一样,为了房子背负几百万的房贷,只要能在繁华的地段租一个很小的房子,就能享受到现代化的都市生活,就真的很满足。
另外,低欲望社会诸多指标中,生育子女的意愿是重要因素,比如日本的生育率已经到了堪忧的阶段。
而针对中国的情况,生育政策虽然在不断开放,但杜蕾斯的销量依旧逐年暴涨。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。
而且,知乎上有一个问答,名字叫“95后的你,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。”下面的回答可以说相当真实。
很显然,刚进入社会的他们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洒脱。月光、负债、孤独、被限购...
照这样下去,哪怕他们未来真的有能力,我也真的怀疑他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当楼市的接盘侠。
有钱就买,钱不够再说,实在没钱我也不会死磕,没有那么多执念。
总之,这大概就是目前95后对于房子的态度。
把房子当谈资,或者当唯一价值货币的人,不会被他们当成一类人。
那想要和95后成为朋友要谈什么呢?
要谈兴趣,爱好,想去哪旅游,在家里爱看什么剧,爱打什么游戏。9
5后对于传统的物欲已经没有太多执念,而能让95后羡慕的,甚至能替代房子成为价值货币的东西是什么呢?是流量,以及流量带来的自我价值。
没错,在一个人人都想成为网红的年代,粉丝的意义不只是钱,还代表着一种自我价值认可。
新华网曾经发布《95后就业观》,调查结果很有趣,有54%的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网红。而相关机构在北京各区小学也曾做过抽样调查。
结果显示,有近80%的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竟是成为一名网红。
一位2年级的小学生还跟调查人员说。
在他们班上同学依靠微博粉丝数“论资排辈”,粉丝越多在班里就越有威信,粉丝最多的人,就会顺理成章地被选为班长。
你如果不信,大可以回想自己和年轻朋友们的聚会,刷抖音的同时都不忘记问上一句。“哎?你抖音上有多少粉丝啊?”
你看,社会阶层的划分准则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,不再是钱、权、房的陈旧标准。
年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想要的方式去生活,那个唯房而生的时代,终会过去。
人们的价值观不再千篇一律,更愿意当化妆师、游戏测评、coser,这些看似冷门小众的行业,在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下,受众其实可观。
哪怕再小的领域都可以吸引一些自己的簇拥,从而发光发热。
写在最后的话。
我是个小小的房产自媒体人,在和95后交流的过程中,都会觉得他们并不care该不该买房子这个话题。反而,我有一批读者,哪怕没有很多,也是他们发自内心崇拜的一件事。
显然,他们对于房子这种无所谓的态度,也许会影响到以后房地产的发展。甚至在接盘侠断档之后,未来的房产,有可能成为专属70、80、90后“老年人”的保健品。
作为一个房地产人,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情景。
但另一方面,我却觉得,和这样的年轻人交流起来真是件相当轻松的事情,因为都不需要再通过什么房子、车子去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失去了价值绑架,我会发现,人对房子的执念,真的少了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