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“春雷”炸得早了一些:千亿房企的轰然倒下,释放出了两个重要信号!
来源:房地产洞察(ID:fdc920)
“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”——知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的年终演讲犹在耳畔。
1月13日,市场的焦点落在了,世茂地产和福晟集团的“抱团取暖”。各路媒体纷纷发出“福晟跌到,世茂吃饱”和“千亿房企之死”的感叹。
01
“卖身还债”的“千亿”房企
昨天(1月13日),福晟集团董事长潘伟明则表示:福晟当前最主要的困难是短期流动性问题,将与世茂联手金融机构清理债务,将短债换成长债、降低融资成本,并使项目快速进入销售,以解决流动性困难。
同在昨天,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、总裁许世坛透露:世茂与福晟之间并非收购而是合作,双方将在地产开发、旧改项目、物业管理、商业、办公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。世茂与福晟在地产开发的规模将超过1000亿,这其中还不包括旧改项目,旧改项目的规模预计三四千亿元规模。
看似否认了“福晟之死”的言论,但体量相差数倍的两个房企,况且福晟是债务缠身,世茂正处高光时刻,怎么可能会坐下来谈合作。
世茂地产,不用多说了吧,一个响当当的大型头部房企,2019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,位居2019年中国房企销售TOP10,排名第九。
而另一个,也是今天讲述的重点,福晟集团这家房企几乎很少人听说过。
名不见经传的福晟,在2018年年初举办的25周年庆典上,高调宣布了一个千亿战略。
董事长潘伟明宣布,按照预先的计划,整个集团在2016-2025年的累计销售目标为1.68万亿元,其中,地产板块8800亿元,建筑板块为8000亿元。
截图源自:福晟集团官网
并定出福晟集团地产板块,在2018年600亿元的销售目标,2019年900亿元的销售目标,2020年1300亿元的销售目标。
而在设定如此宏大目标的2018年初,回看近两年福晟地产的销售额,才知道2016年只有226亿元;2017年也就只有418亿元。
如此自信,面对这一宏大目标,不知当时参会的高官是哭的人多,还是笑的人多。
当然,如此自信的背后定有一定实实在在的支撑,否则那就不是自信,而是做梦。
有媒体报道:在2017年中国百强房企拿地排行榜中,福晟集团以近1800万米的新增土地,位居全国各大房企第7名;2018年的拿地预算更是高达1000亿元。
02
高光的福晟,跌到了
说到福建的闵系房企,大家可能会想到,债务缠身的泰禾,步子跨大的中骏,猛踩刹车的旭辉等诸多房企,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,“过于激进”。而今天的重点是这个“卖身还债”的福晟集团,也同样为曾经的激进付出代价。
体量和名气都不及泰禾、旭辉和中骏等房企的福晟究竟是以怎样的一个身段存在?
据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:福晟集团2019年的销售金额约为630.2亿元。
630亿什么水准?
近日,易居中国旗下的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《2019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 200排行榜》,上榜数据显示:
福晟集团以630.2亿的年销售额,位居中国房企销售TOP 200的第55位,同弘扬、大悦城等房企体量相当。
若从权益销售金额来看,福晟集团以468.6亿的年销售额位居TOP 200的第61位,同万达和首创等房企不相上下。
同时,入选为由中国房地产协会公布的《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榜单》的房企,并取得综合评比第41位的好成绩。
然而,这个曾定下2019年年销售额900亿的大房企,在2019到2020年间的这个寒冬里,轰然倒下!
至今,在福晟集团的官网上还可以看到醒目的“双冠王”业绩。
截图源自:福晟集团官网
整体表现并不差的福晟集团问题在哪里呢?
先简单捋一下福晟集团“倒下”的几个关键节点:
1、一年前就缺钱
2018年11月24日,福晟集团与光大信托签署100亿元的《战略合作协议》。
与此同时的还有:同年,11月21日,正荣地产与兴业信托签署100亿元的《战略合作协议》;11月23日,泰禾集团与光大信托、招商银行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,光大信托将为泰禾集团提供200亿元的授信额度,招商银行将在融资、跨境金融服务等方面为泰禾提供资金支持。
截图源自:福晟集团官网
2、没破产、未裁员!
2019年11月01日,福晟集团官网发布一条针对10月30日网传“福晟集团申请破产”的信息澄清公告。
公告称,目前福晟集团处于正常经营中,从未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破产申请,也并未裁员50%。
截图源自:福晟集团官网
3、世茂牵手福晟
2020年1月10日,世茂集团与福晟集团在上海举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,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、总裁许世坛与福晟集团董事局主席潘伟明出席签约。
有媒体透露,世茂与福晟的此次合作不仅仅只限于项目收购,还将涉及公司股权层面。
图片源自:网络
03
求救还是自救,释放两大信号
2018年底,在11月21日至11月24日这短短三天时间,泰禾、福晟、正荣三家闵系房企分别与三大信托及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仅信托机构给出的信授额度规模就高达达400亿元。
而此前有媒体表示在2018年底,随着调控政策的收紧,房企资金成本随之水涨船高,最高年化利率接近14%。
一年多以前,可以看出,虽手里拿了一些地,但没有钱盖楼。2018年的销售目标又落空,简言之:开源难,节流更不易。
直到2019年年底,曾经定下的销售目标再一次落空,也就只完成了预定2019年900亿目标70%。同时,流传出“破产”和“裁员”的声音。
而到今天,终于,扛不住了,实非情不得已说出了“卖身还债”。
无论后边怎么合作,体量相差数倍的房企,是不可能坐下来共同合作开发。今天否认收购,或许只是没有具体公告之前为了给对方一些面子而已。
并购、重组甚至直接卖身丝毫不用感到意外。
笔者也曾多次提到,2020年开始的两年里,将是房企还债的高峰期。如果继续以发新债换旧债的模式滚动的话,这个债务高峰期或许会延续三年,四年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在房企承压的今天来看,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。
这也就逼着给市场放出了这样两个信号:
信号一:楼市收紧了两年多,房价也稳住了,在可控的前提下,政策面上进行小范围的区域性的救市或许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信号二:当然,对于房企而言,仅靠外部力量的驰援是远远不够的,降价促销加快资金回笼的自救才是关键。